close

《文本摘錄》

    本書由美國工會發展的歷史談起,內容包含基本的主題,如:「為何需要工會」、「工會如何產生」、「工會的結構與工會民主」,也包含進階的主題如:「團體協商」、「工會與政治」、「種族、性別、族群及性取向」、「移工」,並在結尾提及工會當前的任務。

 

(1)   為何我們需要工會

    此章節提及作為勞動者,多數的人處於雇主的權力支配下,工人和雇主並非平起平坐,單憑個人的行動難以反應或扭轉眾多勞動者所面臨的難題,而工會的形成,旨於抵抗勞動中所受的剝削,當單一勞動者體會到其他勞動者有相同困境時,建基於這生命共同體的感受是形成工會的要素之一。另外工會的存在在於透過團體的力量使勞動者在工作場所有「話語權」,不再是默默承受的一方,促使管理者避免將勞動者物化(objectify),視為可隨意替代更換的生產工具。另提及工人得到不對等的待遇,並非全是因市場機制的緣故,而是因為勞動者沒有足夠的力量讓資方重視與改善此現象。

 

(2)   工會如何產生

    此章節提及了有關美國工會產生的歷史及如何在現行法規下成立工會,其中以加州護士協會為例。加州護士協會創立於1903年,起初是護士的專業協會,隨著社會與法律環境的變化,轉型為工會。工會不僅爭取較好的薪資福利與工作條件也為公眾利益倡議,促成加州立法規定護病比的最低比例。當中並非一路順遂,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於2004年暫停這部法律,為堅持這條法律的實施,工會透過媒體廣告、抗議遊行、小組活動等策略成功地達到目的。除了上述策略外也提及工會不只要在關乎經營估工會和團體協商的知識上教育會員,也要就廣泛的社會和政治經濟問題教育會員。其中所涉及的除了實際操作策略外,也回到重要的基本問題,那便是勞動視野工作室在推薦序中所提及的,工會除了生存之外,還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工會的理念與路線是什麼?

 

    有關實際操作的策略,作者分享了5項策略。1.會員的組成應盡可能可代表反映出此團體的性質。2.家庭拜訪:成立工會是感性也是理性的歷程,人們在一聲中總是被灌輸某些行動是不恰當的,這時如果要採取這些行動就必須感動他們,透過個人的接觸,才有希望贏得感情上的認同。3.舉行小組會議:工會是集體組織,需要通過經常的會議使工作更加有效和民主。增加會員相互熟識,提供支持與刺激新力量的產生。4.舉辦團結日:在這一天,工會支持者以行動表達團結一致。如穿起紅色的工會T恤衫以示團結、尊嚴與自豪。或進行某種儀式等。5.在選舉前成立談判委員會:將訴求具體化,為了促成目標的實現,工會的成立也變成迫切需要的存在。

 

(3)   工會的結構與工會民主

    此章節首先提及工會與科層體制組織的不同,工會理應由下而上組成,按照民主選舉的方式,而大部分的公司並非民主組織,如:勞動者並不選舉董事會成員,也不具備改變公司結構的權利。權力集中在上層手裡,由產權所有人和政府來支持。而工會即使為最官僚的工會,也具有變民主的潛力。書中以「國際卡車司機兄弟會」來闡述腐敗工會如何重獲民主力量的例子。在美國的工會一般分為三層結構:地方分會、中級工會、全國總會。各分會有其章程與規定,具有相當的自主權,但由於是全國獲國際工會的成員,也必須服從後者的規則與政策。作者以自身例子為例表示,教師分會也不總是喜歡全國總會的立場,但是,和其他絕大多數分會一樣,我們分會總是以民主方式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